翻开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册,有一个分外耀眼的词叫师德,她有着丰富的内涵,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她,作为重要的社会价值导向和道德实践,促进了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庆祝教师节,我们应当在全社会倡导尊师重教的同时,在教师队伍中进一步弘扬师德风范。
师德是教师职业之魂。教育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和创造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学生心目中,教师被视为社会的典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职业就是一种道德实践活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把高尚师德作为其职业的灵魂。
师德是教师素质之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决定教育质量,教师水平决定教育水平。教师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表现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刻苦钻研、严谨笃学,胸怀祖国、热爱人民,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思想道德素养。古人云:“人之情,心服于德而不服于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不断加强师德修养,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民教师,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我国有着一支忠诚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正是因为有这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中国教育的星空才会如此璀璨,中国现代化才有了人才支撑。霍懋征、孟二冬、陆永康、方永刚、张光斗……他们是教师队伍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不仅为新时代教师树立了典范,也为全社会树立了光辉榜样。
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师爱,主要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爱心。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师爱,就是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把满腔热情和全部精力献给教育事业;师爱,就是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危难时刻舍生忘死保护学生。在汶川大地震的生死关头,广大教师坚守岗位、忠于职守,无私无畏、义无反顾,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谭千秋、吴忠红、张家春、汤鸿……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们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张米亚、瞿万容、杜正香、向倩……他们被压在废墟之下,仍然张开臂膀,护卫着自己的学生,护卫着未来的生存;刘亚春,张定文……他们藏一己之苦难,当万家之伤痛,以更加坚定的身姿传递着生生不息的教育圣火,使灾难过后的大地上,国旗迎风飘扬,书声琅琅回响。正是他们,用壮丽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用鲜血和生命向世人诠释了崇高的师爱和伟大的师魂,在当代中国树起了高耸云天、令人敬仰的师德丰碑。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人性绽放如花,师魂绚丽如虹。师爱,体现了对人类的爱,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爱,对未来的爱,是一种不求回报的无私的大爱。这种大爱,可悬诸日月,重于泰山。师德因大爱而崇高,教师因大爱而赢得全社会的尊重。
创新,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立德,就是要立高尚师德,因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教师肩负着传播人类文化、启迪人类智慧、开发人类资源、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从事的是创造性的工作,必须勇于创新,奋发进取。为学,要刻苦钻研,严谨治学。始终不渝地追踪学科前沿,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为教,要遵循规律,创新教学。不断研究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在创新教育实践中培养创新人才,以适应时代进步、科技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为师,要“仰望天空”,潜心育人。温家宝总理2007年在同济大学演讲时引用了一句哲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而我们的人民教师,应当成为“仰望天空”的人,开阔胸襟、志存高远,淡泊名利、坚守杏坛,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永葆心灵的自由和宁静,“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在教书育人的本职岗位上奉献人生、建功立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立高尚师德,铸伟大师魂,则是为教为师之本。广大教师都要自觉地让为人师表成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存淡泊名利之心,树立德育人之志,践春蚕蜡炬之行,努力做受学生爱戴、社会尊重、人民赞誉的优秀教师,用大爱和创新精神托起明天的太阳,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