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为孝感市教育信息网全文转载
【内容提要】
养成教育是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在中学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而如何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育方法,是学校养成教育的关键。笔者结合自己教育工作实际谈谈在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的六个误区。
【关键词】
养成教育 智育养成 德育养成 道德他律 道德自律
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良好的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习惯的形成则是优良品德形成的标志。因此,在中学教育过程中要特别学生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而如何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育方法,是学校养成教育的关键。笔者结合自己教育工作实际谈谈在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的六个误区。
一、 在养成教育的内容上重视智育习惯的忽视德育习惯。
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的,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劳动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等。但是在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和家长普遍对学生的智育显得过于重视,侧重学生的成绩。由此在各种考试分数的量化处理下,学生的养成教育在内容上就显示出注重学生思维习惯、学习习惯、答题习惯的训练和引导,而学生的文明道德习惯、劳动卫生习惯就明显遭受忽视。一次在组织学生打扫本班清洁区的过程中,笔者亲耳听到几个学生说:“我们老师真是的,我们到学校来不是扫地的,是学习的”,“有扫地的时间还不如记记单词…”,“以后要是在走上社会,扫大街就惨了…我最瞧不起扫地的…”。其实,这几个学生在扫地中流露出的不情愿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长期以来,学生的智育习惯的培养强化被各种选拔考试无限放大,以致学校、家长,乃至学生自身对这些所谓的劳动卫生习惯、道德习惯的养成都没有足够的重视,自然会出现学生对非智力习惯的培养的忽视,甚至造成学生的道德判断的充满功利性。
二、 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养成理论研究忽视养成实践探索。
养成教育在学生主体教育中处于一种基础地位,是贯穿受教育者终身的教育。那么,养成教育的全过程实际是一个学生接受教育并不断实践的过程。可以说,养成教育实质上也是一种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学习,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但是,在学生养成教育的实际过程中,我们往往关心我们养成教育的理论性研究,不断思考适合学生实际的养成教育理论,而忽视了养成实践探索。因为任何养成教育理论的实效性到最后都是由养成教育个体的差异性和养成教育实践的效果决定的。
所以,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教给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是要让他们明理,而且要重在导行,引导学生从尊师爱幼、乐于助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勤俭节约等做起,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做人,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达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例如,笔者曾经有幸组织过一次学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到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在整个慰问过程中,学生们了解了养老福利制度的基本情况,深切感受了尊老的社会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孝亲意识。这是任何课堂理论教育不出来的。
三、 在养成教育的开展上重视养成形式忽视养成内容。
养成教育的实践性要求我们必须组织一些辅助性的养成教育活动。养成教育活动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主动参与的主体性原则,把每一次实践活动,都组织成一次引导学生自我养成教育的有效活动。它可以避开其它教育方式单一说教的缺点,变简单的灌输为寓教于乐的活动化教育,是教师对学生行为施加影响和学生主动规范的最佳结合方式。例如拔河、接力赛跑等比赛活动都是很好的养成教育的形式。 但是,组织活动应明确养成教育的目的,精心安排,不能为组织活动而组织活动,流于形式。笔者曾经看到有的班级在养成教育中组织班级卡拉OK不比赛,球类比赛活动等。事实上,这些活动的确非常精彩,但是活动过程中许多学生过多的沉溺于活动的娱乐性和竞技性,组织者也而没有恰到好处的点出活动的目的,也没有给学生任何启发的空间。
可见,组织活动要强调“知”、“行”统一,让学生既能在比较自觉、积极、主动的心理趋势下参与活动,又能把活动规则及教育目的内化为行为准则,持之以恒,转化为一种比较稳定比较自觉的品质修养和行为动力。
四、在养成教育的习惯形成上重视养成结果忽视养成过程。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习惯是经过反复联系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的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只要再接受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地出现相同的反映,所以说它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从心理机制上看,它是一种需要,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如果不这么做,就会感到很别扭。因而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自动化的作用,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
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习惯的这种特性,就能认识到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养成结果而忽视养成过程,以为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蹴而就的,是短暂的的阶段性行为。那么这种认识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为此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认识到养成教育的过程的长期性,我们要给学生更多的期待、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反复出现要有足够的宽容和耐心,积极帮助学生不断克服坏毛病,形成好习惯。
五、 在养成教育的规则上重视教师强制指令忽视学生民主公议。
学校的养成教育,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班级来组织实施的,所以班级的常规教育对学生的行为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级常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纪律教育、习惯教育、日常生活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这些主要通过班主任在落实班级常规工作、管理班级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教育。
那么在制定学生教育管理的规范时很多教师更侧重于通过强制命令的形式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强制规范,提出硬性要求。忽视倾听学生的合理要求和建设性意见。最后在落实养成教育的规则时,得不到学生的理解甚至受到学生的集体抵制。
笔者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教育经历。在大学毕业刚走上教师岗位时担任班主任。为保证班级良好的学习环境,我要求在自习课上每个人都不能说话,否则进行处罚。刚开始一段时间,自习的纪律很好。但是不久有学生要求自习时间能小范围的交流,我却是执意反对。随后,我发现很多人在自习时显得无精打采,学习的积极性大不如前。原因何在?原来向我提建议的同学是学生们集体派出来的代表,希望老师能允许自习讨论题目,但是我拒绝了,所以有了后面的一种结果。这件事告诉我们在学生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学生是养成教育的主体。
六、 在养成教育的方法上重视学生他律忽视学生自律。
学生行为规范、个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基础工程,也是德育工作者永恒的主题。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
但是在学生的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习惯于制定种种严格的学生守则,班纪班规,通过惩罚或者奖励等外界刺激以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希望通过“他律”手段以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却忽视了寻找各种途径,选择各种教育形式,协调行动,促成学生本人思想的“自律”,以达到养成教育的预期目标。
因此,我们在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抓住教育的有利时机,帮助学生养成自律、自省的习惯,积极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思想内化,引导学生自发重视自己的养成教育,不断完善自己。让真、善、美在他们的心中牢牢扎根,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行文至此,笔者以为在学生养成教育这样一个全新的实践课题中,我们每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都要拿出勇气和智慧努力探索学生养成教育的规律,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工作中的误区。这些对于推进教育改革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意义是重大的,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研究的。
【作者简介】
舒俊(1981.1— )男 湖北云梦人。大学本科学历。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中教二级职称,现在孝感市第一技工学校、孝感市西城综合高中党委办公室工作。高中历史教师,湖北省中学历史教育学会会员。连续8年高中文科班班主任工作有10多篇论文发表于各级各类刊物,论文《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获孝感市新课改论文一等奖、《甲午战争》课件获06年孝感市多媒体课件说课大赛二等奖、《新文化运动》获07年孝感市优质课一等奖。《基于互联网的历史资源型学习探讨》(2006年市历史教研论文一等奖)。
作者博客地址 : http://www.shujun2006.blog.sohu.com./
|